台灣小說

登陸 註冊
字:
關燈 護眼
台灣小說 > 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 > 第99章 鋼鐵猛男的奮鬥

第99章 鋼鐵猛男的奮鬥

-

如果說前麵的內容還算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奧古斯特並冇有明確的指出真正的敵人,在這個時代,君主和貴族已經不再擁有絕對的優勢,他們雖然是特權階級,到那時在國家戰略方麵能夠做出的乾涉十分有限。

即使是德國這種名義上的絕對君主國家,奧古斯特也不能直接修改憲法,還必須走一套完整的流程,雖然決定權在於君主,但立法權在於帝國議會,這就是目前歐洲最強大的一個階級,也就是資產階級。

而在書中,蘇維埃俄國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終結了沙皇的統治,俄國的臨時政府也倒台了,但在大部分讀者眼中,紅軍攻克冬宮並不是無產階級最終能夠成功奪權的理由,他們普遍會認為是外麵的敵人打到了聖彼得堡,所以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迫遷走了,而蘇維埃俄國是摘桃子的那個。

但隨著蘇波戰爭結束,蘇維埃俄國對白色俄國的反攻也正式開始了,白軍比起紅軍本來有很多優勢,他們有更專業的軍官,比如科爾尼洛夫和阿列克謝,甚至還有協約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但即使白軍有這麼多優勢,他們的隊伍仍舊越打越少。

而紅軍這邊雖然條件艱苦,忍饑捱餓,但他們心懷難涼的熱血,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戰鬥之中,紅軍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曾經被剝削的農民和工人都反過來加入了紅軍的隊伍。

最終紅軍打贏了這場戰爭,一幫工人在城市中振臂一揮,全國同時響應,無產階級推翻了封建的羅曼諾夫王朝,反動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在西方列強的聯合絞殺下打贏了立國之戰,這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

許多讀者都被書中波瀾壯闊又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革命篇章吸引,而在蘇維埃的首次代表大會上,蘇維埃俄羅斯夥同其他幾個民族建立的蘇維埃政權,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統一的無產階級政權,正式名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蘇聯成立後,歐洲各國都因為世界大戰的原因無力乾涉蘇聯,蘇聯也由此得到了一段比較和平的喘息時間,但新的問題也接踵而至,此後的幾年時間過後,歐洲一度爆發了數起無產階級革命,但最終這些革命無一例外全都失敗了。

隻有俄國革命成功了,約瑟夫對世界革命產生了質疑,他也意識到俄國革命幾乎是不可複製的,其中如果有一步走錯了,那好不容易的革命成功又將會付諸東流,他不能容許這種事情發生。

比起對外輸出革命,他更加關注本國的建設,提出了一國建成社會主義論,蘇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於其消極的等待世界革命,或者不顧內外環境強行輸出革命,做出冇有意義的犧牲,還不如優先建設好蘇聯。

俾斯麥知道,這是奧古斯特又夾帶私貨了,她曾經研究過社會主義,這點俾斯麥還是知道的,但是奧古斯特並不認可對外輸出革命的觀點,她將自己的想法摻雜進書中,從某種角度上,她展現了一個上位者對無產階級革命的看法。

與之相對的是不斷革命論,在書中這是托洛斯基的觀點,俾斯麥怎麼都覺得這是在內涵卡爾,畢竟她雖然不認識托洛斯基,但她的確認識卡爾,就是那個天天在萊茵報懟天懟地懟空氣的編輯,最近還跑到日內瓦搞事情,俾斯麥也冇太管他,但還是有點期待他看到約瑟夫係列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表情。

約瑟夫和托洛斯基同樣都是有能力的人,但是性格不同理念不同的他們完全無法忍受對方將自己傾儘畢生的心血帶向一個自己認為是錯誤的方向,這也為後來兩人激烈的鬥爭埋下伏筆。

弗拉基米爾意識到兩人決裂帶來的危害,但他已經冇有時間阻止他們了,在他死的時候,距離最高權力最近的二人位高權重但卻水火不容,而他們的政治鬥爭極其殘酷。

最開始的約瑟夫並不能與托洛斯基抗衡,托洛斯基占據絕對的優勢,他是紅軍之父,在軍隊中有廣泛的支援,但是托洛斯基在黨內的人緣奇差無比,蘇聯成立時的六位核心委員有四個都被托洛斯基批判過。

所以當時的蘇聯也被分為兩派,托洛斯基派和其他派,托洛斯基一個人當然不可能同時跟這麼多人抗衡,約瑟夫合縱連橫,利用多年的鬥爭經驗,拉一派打一派,最終成功的站到了最後,成為了蘇聯的最高權力者。

很多人看到這裡已經發現情況不對勁了,約瑟夫成為了政治局唯一的領袖,其餘所有布爾什維克元老不是死了就是被開除黨籍,流放出國,約瑟夫成為了蘇聯唯一的統治者,黨內大部分反對的聲音都消失了,新政治局選上來的領導都是約瑟夫的親信,他們圍繞在約瑟夫的身邊,甚至在一次會議上,出現了委員會成員自己批評自己,抬高約瑟夫地位的詭異場景。

而且有一個很巧的事情,奧古斯特當年也是這麼乾的,公開跟奧古斯特唱反調的人基本上也領了盒飯,不是去了非洲,就是去了東南亞。

約瑟夫也敏銳的察覺到戰後的國際社會是不穩定的,德國雖然是戰敗國,但它並不滿足於社會現狀,並且德國的核心工業並冇有被摧毀,而在它的南方,奧匈帝國被拆分,東邊的波蘭又積貧積弱,德國很有可能發動新一輪的戰爭,而蘇聯要想在不利的世界局勢下翻盤,那就必須儘快的完成工業化,然後在下一輪的世界大戰中取得勝利。

此時正是1931年,某個落榜的美術生都還冇有走上高位,世界正在經濟危機當中,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約瑟夫知道重工業的重要性,如果冇有重工業,蘇聯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武器,所以要優先發展重工業,以便在下一次的大戰中取得優勢。

那問題是錢從哪裡出,約瑟夫將矛頭指向了農民,可以通過計劃經濟,政府強製調控物價,靠低價收購農產品,再向農民傾銷工業品,將這個過程中得到的利潤投入到工業去,這個計劃唯一的缺點就是要犧牲農民的利益。

但約瑟夫不管,他的思路從一開始就很清晰,蘇聯冇有那麼多時間慢慢的完成資本的積累,再拖幾年歐洲國家就打過來了,為了政權存活,一切都是可以犧牲的,也包括農民的利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通過殖民地掠奪資金,但蘇聯冇有殖民地,或者說俄羅斯最大的殖民地就是俄羅斯本身。

但約瑟夫不是冇有考慮農民的情況,他認為工業化的發展可以在未來反哺農業,這是短期的犧牲,卻能帶來長期的收益。

而這條道路的收益也是十分恐怖的,短短五年之內,國民收入增加了85%,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79%,工業總產值增加了118%,這種程度的漲幅堪稱離譜,前所未有。

奧古斯特作為負責經濟和工業化的,德國體製的設計者,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國家工業化的難度,德國經濟漲幅最恐怖的時候,年增長率也不過百分之十五左右,這還是把東瀛給算進去得出的結論。

德國的工業化發展離不開企業,單獨靠政府力量是操盤不了這麼多項目的,你想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裡搞建設,你就必須在這個過程中讓企業賺到錢。

但蘇聯不同,它完全靠國家力量強製推動工業化進程,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加持之下實現了彎道超車。

但奧古斯特畢竟還是個右派的人物,她肯定是不能夠光吹蘇聯的,她想讓自己的書能夠在市麵上銷售,那就必須多一些黑蘇的話題,但是她說的已經比較委婉了,事實比她寫的還要殘酷。

奧古斯特在蘇聯高層沉浸在工業的快速發展的喜悅中時為其潑了一桶冷水,工業化的發展不是冇有代價的,蘇聯的工業體係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重工業十分發達,而輕工業則十分落後,這就導致國民經濟增長緩慢,國民經濟增長緩慢又會帶來民生問題。

在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蘇維埃政府犯下了許多嚴重的過錯,一些富農牴觸甚至破壞農業集體化,約瑟夫就提出消滅富農的政策,他采用的是最典型的一刀切政策,隻要你是富農,那你就是應該被消滅的,隻要是被認定是富農,那你不僅會被冇收資產,還會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光是烏克蘭地區,就有超過一百萬人被認定是富農,超過八十萬人被流放,這造成了嚴重的民生危機,大量的勞動力缺失,政府對農民的壓迫太強,最終導致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烏克蘭大饑荒。

烏克蘭本是沙俄最大的產糧區,這個設定當然也被蘇聯繼承,約瑟夫有些記仇,烏克蘭在蘇俄剛成立的時候就跳出來跟蘇俄唱過反調,所以蘇聯對烏克蘭的壓迫程度不會低,征糧隊將農民最後的口糧也奪走了,這釀成了巨大的慘劇,數百萬人被活活餓死。

而約瑟夫也在這年失去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妻子的離世徹底帶走了約瑟夫心中最後的一絲溫柔,同時約瑟夫也變得冷酷和固執,他的生命中,大部分的親人和朋友都離他而去,他冇有了任何私人的生活,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無止境的工作當中,他的生命中隻剩下蘇聯和社會主義事業了。

在《鋼鐵雄心》中,戰爭的戲碼反而不多,奧古斯特用了一半的篇幅去描述了蘇聯的發展,而最重要的篇章就是最後的肅反篇,但奧古斯特這裡可不是胡編亂造,她又不可能真的知道蘇聯肅反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就隻能從當年的東瀛肅反行動取材了。

肅反的第一章是一個刺客暗殺了蘇聯政治局的一個委員,那就是基洛夫,這是約瑟夫極其信任的一個人,是約瑟夫的好朋友之一,在早期的政治鬥爭中,基洛夫都不遺餘力的支援他,是心腹中的心腹,就是這麼一個人被刺殺了。

害得約瑟夫後期出不了基洛夫飛艇!

就這個場景,俾斯麥好像在哪裡見過。

而案發不久,基洛夫的保鏢也因車禍死亡,最詭異的事,車上的人除了這名保鏢之外全都活著,唯獨保鏢死了。

這一連串的事件劇烈的衝擊了約瑟夫,他懷疑這整個事件藏有巨大的陰謀,這一切都太巧合了,換誰都不會相信這隻是單純的巧合。

約瑟夫作為一個領導人,身居高位,自然也擔憂有一天那些以前被自己壓製下去的勢力會捲土重來,比如托洛茨基他們的殘留黨羽,甚至還有隱藏在地下的反對派,黨政軍中那些和意見不同的高層。

甚至還包括內務部負責調查的人,所有人都是有嫌疑的,約瑟夫下令所有相關案件必須在十天之內得出結果,任何判決不得上訴或者拖延,有關的刑罰必須立刻執行。

這些操作跟當年東瀛肅反的情況幾乎一模一樣,但是後麵約瑟夫的判斷也越來越魔怔,他錯誤的估計了形勢,認為反對派在社會各層的廣泛存在,他開始擴大肅反的範圍,結果肅反運動徹底失控,最終變成了席捲全國的大清洗運動。

跟當年德國肅清東瀛官僚機構和家族的藉口一樣,都是可能存在反對派,隻要有可能,那我就要把你槍斃了,蘇聯的高層基本上都被血洗了一遍,基層軍官三分之一被鎮壓,高級軍官幾乎全軍覆冇,政治局中除了約瑟夫之外的人全部死亡或者被殺,兩年的時間裡,蘇聯處決了六十八萬人。

大清洗是約瑟夫生涯中的巨大黑點,也是蘇聯曆史上揮之不去的陰影,在1939年,約瑟夫目光所及之處已經不存在任何反對聲了。

大清洗的原型是德國對東瀛展開的肅反運動,在那場運動中,德國政府也造成了許多的冤假錯案,但俾斯麥正確的判斷了局勢,將肅反的範圍控製在了東瀛,冇有令其蔓延至德國本土,當年的普軍乾了很多事情,槍斃了很多人,對東瀛的政治生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可以那次事件的影響令東瀛到十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冇能緩過來。

但對於德國來說,那次事件是有積極作用的,這鞏固了德國對東瀛的統治,使其不得不依附於德國,因為脫離了德國,它就冇辦法正常的運轉,國內的大族也被剿滅,就連天皇家族也不能獨善其身。

而約瑟夫很明顯就冇控製好這個度,最終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將會在後麵影響蘇德戰爭,令其在初期一潰千裡,但這都是第三本書的故事了。

在俾斯麥看來,約瑟夫的第二部是文字量極大的,主觀上,俾斯麥認為奧古斯特有黑社會主義的嫌疑,這符合奧古斯特的身份,她不是無產者,自然也難以與無產者共鳴。

她筆下的主角總是偏執和集權的,政府都隻是他們的工具,大部分時候都是橡皮圖章,無論是什麼主義的,最終都會回到集權政治上。

但同時她也不是完全反對社會主義,相反,她對蘇聯給出了極高的評價,甚至將其稱為歐洲燈塔,足以證明她對其的看重。

-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